工业抗菌剂防霉剂发展形势
工业抗菌剂防霉剂发展形势
随时气候的反复无常,各行各业的微生物都呈现出抗性问题,产品的防腐体系屡屡出现问题,通过微生物污染检测和评价。发现防腐体系的失败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就防腐体系中的主体抗菌防霉剂的分析。
抗菌防霉顾名思义是防腐和防霉体系共存,水性乳液、胶黏剂、涂料等行业中,在产品的生产、保存以及运输过程中要保证产品的品质,防腐剂的添加是必不可少。在造纸、水处理、石油回注水中,杀菌剂的添加同样是必不可少。但都是针对细菌而言。微生物检测中,会发现在上述产品中,同样存在大量的霉菌,又如在农药行业,有人在剂型中添加防腐剂BIT20,可发现该剂型还是长霉啦,其实原因很简单,BIT主要针对细菌,而对霉菌效果不好。
说那么多,其实就是说明一个问题,单一的杀菌剂已经不适应各行各业的防腐体系。开发新的杀菌剂费时费钱费精力,不现实。再说现有杀菌剂的品种足以满足各行各业的抗菌防霉需要,所以复配是将来工业抗菌防霉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
复配不是简单的几个防霉抗菌剂混在一起搅匀就可以了啊,为了搞清楚哪些杀菌剂可以混用,哪些杀菌剂不能混用,哪些杀菌剂可以加工成混剂,就需要深入研究杀菌剂复配后的物理、化学变化及生物活性上的变化。
物理变化:
杀菌剂复配首先从外观上判断,注意物理性能是否发生变化。杀菌剂各种制剂在物理性能方面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悬浮剂的细度和分散性,液剂的乳化性能,分散性能、展着性能等。这些性能是充分发挥防治效果所必不可少的。
杀菌剂复配后的物理变化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防霉抗菌剂复配混用后,物理性能基本不发生变化,保持原来制剂所具有的物理性能。因而不会因物理性能的变化而影响防治效果,这样的制剂是可考虑复配混用的。
(2)防霉抗菌剂复配后改善了制剂的物理性能,提高了药剂的防治效果。
(3)防霉抗菌剂复配后,制剂出现变色、沉淀或漂浮,效果也明显降低。
化学变化:
各种杀菌剂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这些化学性质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因此,在杀菌剂复配混用时,如果其化学性质不变,就不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化学性质不同的杀菌剂复配混用时,有的会发生化学变化。
杀菌剂之间常发生的化学变化有以下几种:
(1)水解作用
一些酸性杀菌剂如MBT、DBNPA和吡啶硫酮类、BIT等混用,容易使酸性杀菌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因而很快失效,同样吡啶硫酮类杀菌剂在酸性条件下,也会缓慢水解,变色以至于失效。
(2)金属置换反应
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如代森锌、代森锰锌等杀菌剂中的金属离子和铜制剂的金属容易发生置换作用,前者生成难溶性的铜盐,降低药剂防治效果,后者则由于锌、锰等的取代增加溶解度,容易对皮肤产生斑疹性危害。
当然也有一些化学性质稳定的杀菌剂,比如多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以及三唑类杀菌剂,适合与大多数杀菌剂复配。
3.复配杀菌剂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两种或几种防霉抗菌剂混配在一起,对于霉腐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希望得到一加一≥二。
(1)加合作用
复配混用杀菌剂对微生物的毒力与组成该混剂的各种药剂单用的毒力之和相等时的联合作用就属于加合作用,也就是相加作用。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制相同的杀菌剂复配在一起,多数表现出加合作用。卡松和BIT同属于异噻唑酮类化合物,但在速效性、持久性、生物活性谱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差异,两者复配在一起后,毒力测定结果就呈现出加合作用,这种在性能上取长补短的案例,是有实用价值的。
(2)增效或增毒作用
混合药剂对同微生物的毒力比组成该混剂各药剂单剂的毒力之和大时,其联合作用就属增效作用,这种增效作用随配比的改变而变化。当然也有在增效的同时,毒性也大大增加,比如8-羟基喹啉酮和三氯化铬复配后成防霉剂19号。
(3)拮抗作用
复配混剂对同微生物的毒力比组成混剂的各药剂单用毒力之和显著低时,称为拮抗作用。其实这个也就是说明复配失败。杀菌剂的复配混用是复杂的,如果混用不合理,可能出现许多不良后果,造成损失,所以必须提倡合理混用,没有经过全面试验的复配方案不要随便加以推广。
综上所述,杀菌剂混用时,有时会出现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会提高防治效果,有的则降低效果,甚至毒性增加。而这些变化,有的可以从其理化性质得以初步判断,有的不容易判断,加上对生物的生理作用又十分复杂,所以单纯从药剂的理化性质上,很难断定复配混用后的活性。因而两种或几种杀菌剂是否适于复配混用,必须通过试验加以证实。
抗菌_防霉资讯
TAG:  工业抗菌剂防霉剂发展形势 抗菌剂 防霉剂 发展